“当流传千年的古诗文与现代法治精神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近日,峡江县人民检察院干警携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课走进峡江县水边中学,带领同学们在《诗经》、唐诗宋词以及所学课文中寻找中华法治文明的基因密码。

诗教传统里的法治启蒙
“不稼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诗经?伐檀》的诘问,带同学们穿越到先秦时期的华夏文明。检察干警以《诗经》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诗句为引,教会同学们尊重他人,反对霸凌;又以《诗经》中“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这一形象化场景,解读古人赞颂道路平坦是因为人人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当同学们发现千年前的诗歌竟暗含规则意识,法治传承的脉络顿时清晰呈现。
诗意笔触下的规则之思
“假设你是唐代卖炭翁,宫使强夺你的炭车怎么办?在现代,检察官可以通过民事支持起诉,让‘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悲剧不再重演。”
“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若快马踩踏农田造成损失,可能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
“当‘不及汪伦送我情’变成微信转账红包,可能涉及未成年人财产保护。”
课堂中,检察干警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将一句句古诗词化为生动的法治情景剧,将法律知识融入其中。随后在课堂中设置“诗词解案”互动环节,同学们化身“法律小达人”,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为“童孙未解供耕织”的古代儿童维权,以《环境保护法》重新诠释“劝君莫打三春鸟”的生态智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沉默”的法条在诗意的浸润中焕发温度。
文脉传承中的法治新生
紧接着,检察干警与同学们一起从所学课文中寻找现代法律密码,当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非人哉”碰上当今侮辱、诽谤他人;当蒲松龄笔下的《狼》化身反欺凌教科书;当《刑法》照进屠户的避险选择,晦涩法条化作可感可知的生活智慧,这样,传统文人的法治追求才能完成与现代法治理念的精神接力。
课程最后,检察干警为同学们送上学习礼包,鼓励学生将法治精神融入日常,争做守法好少年。并告诉每一位学生:法治不在远方,它在三月的春草,在六月的荷香,在九月的秋风,在腊月的梅花,在你每一次选择的是非之间。
本次贯通古今的法治文化寻根之旅,不仅是对“诗礼传家”传统的现代诠释,更是构建文化自信与法治信仰的双向奔赴。我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课堂,推动法治教育持续发力,以司法温度守护青春之路,让法治阳光照亮校园每一个角落。